顯示具有 心理翔談室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心理翔談室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4/21/2017

想入行?你一定要知道的三件事:企業內訓講師的三個關鍵評論

這段時間,身邊很多朋友常在問我當職業企業內訓講師好不好,言下之意頗有意味想要是看看水溫的感覺,我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這五年多來的觀察經驗。

入門門檻不高?
很多人都以為企業內訓講師的入門門檻極低,只要有一技之長,就會有一席之地,隨隨便便就可以轉行當作企業內訓講師。其實,就我的觀察,講師的入門門檻極高,所有的管顧與HR並不是吃素的,看過那麼多的講師,講師有多少斤兩,能不知道嗎?企業內訓講師是一個極度市場機制的行業,超級容易被淘汰,能活下來的,別說兩把刷子,少說七八把都不誇張。最尷尬的是,很多人直到死掉了,都還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此外,合作夥伴是否挑選正確,也是很重要的關鍵,即使是你是隻千里馬,若沒有遇到伯樂,依然只是吃草而已。

講師收入嚇人?
很多人都以為講師台上風光,荷包滿滿,這是有待商榷的。檯面上的講師,約略佔企業內訓講師的5%,而業界約略有85-90%的企業內訓課程掌握在這5%的講師手上,也就是說,剩下的10-15%的課程將由剩下的95%企業內訓講師來爭取,這是競爭非常激烈的職業。我常看到的是「當講師的,不是餓死,就是累死。」而前者,佔了95%,我想,這行收入確實挺嚇人,是嚇死人的低呀!

講師品德要求極高
這倒是真的。講師圈很小,發生了事情,大家便會四處傳。經常是一步錯,步步錯,持續混下去的挑戰只會更高。我還記得我的師父憲哥福哥說過,不管如何,私下絕對不要有跟女性學員、女性業務有獨處的機會,一定要避嫌,直至今天,我仍謹記在心。拜網路媒體之利,講師基本上都已經赤裸裸地被攤在鎂光燈下,真的不容易呀!

職業講師類似明星產業,台上風光,台下辛酸。若真要說,各行各業都有其辛酸與專業,守著本業,投資自己,一定都能發光發熱的!

以上,提供大家參考!

衍伸閱讀:知名講師都是企業經營好手:沒有走過你不會懂得行銷技巧與通路管理

不被壓力綁架:駕馭壓力黃金8法則,在關鍵時刻不失常,表現出眾!

不被壓力綁架:駕馭壓力黃金8法則,在關鍵時刻不失常,表現出眾!


推薦序

本書讓你成為壓力管理達人
──知名企管講師、臨床心理學博士 周鉦翔


  我常在思考「壓力管理的系統化作法是什麼?有沒有更簡單、更有效的心理學方法是什麼?」這對每天面對職場高壓、生活步調極快的現代人非常重要。當我看完這本書後,很驚訝「對對對,這作者跟我想的,簡直是一模一樣耶!」

  本書是作者以過去職場實際案例分析為基礎,分享極具實用的自我管理技巧,引領讀者未來面對壓力,能保持無極限思維,實踐高效自我管理,維持個人最佳表現與團隊卓越績效。

  作者從「焦慮」、「語言」、「管理學習」、「下意識與有意識的平衡」、「行為」、「環境」、「讓感覺罷工」及「壓力下正確思考」共八個面向來介紹壓力法則,各章雖分屬獨立,同時呼應涵容,文字淺顯易懂,對時間有限,卻需大量學習的讀者來說,即使肆意翻閱其中一章細讀,收穫都令人深刻。

  話雖如此,本書內容讀來可不含糊。作者曾提到在英格蘭超級聯賽巴斯隊擔任指導教練時,觀察到總教練賽前都會來一段精神訓話,演說非常成功,全程慷慨激昂、熱血沸騰,除了充斥著許多有色咒罵和許多的「不准」。

  其中,「不准漏接傳球」、「不准留下悔恨」,還有「快點動起來」出現的頻率之高,我已經可以想像球員被激勵鼓舞的同時,也接受著矛盾訊息「我是不是表現的不夠好」,甚至負面評價「我是拖油瓶」。這些語言傳達帶給球員士氣的隱形打擊,肯定比輸球帶來的實際震撼,還要更遠源流長。此時,用具體命令、實質程序與引導鼓勵口氣代替苛責,少用「快點動起來」,多用「待在球門邊,把對方逼到邊線」或是「做得很好,把注意力多放在這環節,我們就能掌控全局」,後續效果卓越精采可期。這就是高壓情境下「語言管理」的重要性。

  「魔鬼,就藏在細節中」。像這種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帶來的影響極大,卻被常忽略。看著書中描述,我常有「原來如此」、「對,就是這樣」的頓悟,這也是本書的閱讀樂趣之一。本書對壓力管理達人而言,價值自然不在話下,而我更想要推薦本書給那些天天在高壓情境下求生存,卻少關心自己的讀者們。

  這本書,雖然都是作者個人的職場親身案例,但透過淺顯文字描述、職場案例剖析、簡單理念闡述與實用技巧練習,我相信,這本書鐵定可以幫助讀者在不可逃避的高壓情境下,仍可以從容不迫、游刃有餘的應對挑戰,進而成就自己吧!

博客來預購網址:不被壓力綁架

4/08/2017

為什麼心理治療收費那麼貴?

病人:「為什麼你們心理治療收費要那麼貴?」
每次遇到這種反應,心中真的超想給個白眼,但總要假掰一下 (XDDD)年輕時,我會解釋很多,現在的我,只會回應「收費規定是如此,請到櫃檯繳費」。

說真的,當我還是小嫩嫩,我真的會用師長們教的那一套來回應:「為了提供給你最好的心理治療服務,臨床心理師受的專業訓練很長,除了學士還要加碩士,還要加一堆有的沒的在職訓練、受督導等等等....所以才能提供最良好的治療品質」。

簡單來說,就是非常NG,完全不站在病人立場思考,自圓其說的一套說詞,而僅是以專家的角度來思考、說服對方接受專家的價值。說真的,站在病人的立場,誰理你心理師怎麼樣。 你對別的病人如何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只在乎這次看診經驗

現在我的回應會是這樣,提供新進心理師們做參考
病人之所以問這樣的問題,背後最在乎的是「錢的問題」,也就是醫療很昂貴完全不是病人習慣的醫療行為,簡單來說就是「消費習慣不同」的問題。但說真的,到底是哪裡不習慣呢?

這幾年,我的回應都是....
「請問你掛號看其他科一次要花多少錢?(病人回應多為100-200不等)
「請問你看一次醫師門診會花多少時間?(病人回應多為3-5分鐘)
「這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請你3分鐘乘以20遍,可以讓我知道數字是多少嗎?(幾乎所有的病人立馬恍然大悟...)

接下來....
病人:「可是你們收的還是比剛剛算出來的貴,你們只看自費...
「我想,如果我是你,我也會感到不開心。不然,這樣好了,我幫你轉回我的老東家(成大醫院精神科),不過根據經驗,要排隊候補三個月以上,如果是老江湖的心理師,要候補更久呦!(自費與健保的最大差異:不用等)

若病人還是要繼續開啟這個話題,我接下的回應會是「還是,這樣好了,我知道你很在意收費問題,我這裡有個想法,『不如,未來我們一次談三分鐘就好,以三分鐘累計來算,有需要再加碼....』」 
請加油,好嗎?

給我逗點,其餘免談。一個聊咖永遠不會說的聊天大絕 (作者:周鉦翔)

昨晚直播中有提到了三個談話重點:「對話模組的拆解」、「對話內容的分析」及「摘要重點+ 提問」三個直播重點,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嗎?
關於「摘要重點 + 提問」的技巧,後續有好多朋友一直在問,是否有簡單的系統化作法呢?答案是有的!也就是,給我逗點,其餘免談。逗點指的是「逗點問句」,不是真的逗點喔!
八個萬用逗點問句
這邊,提供八個萬用逗點問句給大家參考,希望可以讓大家的聚焦提問能力都可以功力大增喔!不過,可以的話,還是希望大家可以消化吸收再發展出自己的逗點問句,一定會更有感的。
那要怎麼使用這些逗點問句呢?
舉例來說,有同事在「三間」跟你講了這樣一句話「你知道嗎?W經理好像要跳槽去C銀行耶!」

這句話的重點是「W經理」、「跳槽」、「C銀行」。請抓出重點,再套上「八個萬用逗點問句」,你就會成為超強的逗點王了。

正解如下,相關排列組合,大家可以再試看看喲!
W經理,後來呢?」
「跳槽,怎麼會?」
C銀行,我都不知道耶?」

最後,請記得,真正的聊咖不是自己講一堆,而是藉由精簡提問引導,把聊天的舞台留給對方的喲!

更多內容請看昨晚直播:2個不成為句點王的小套路



1/26/2017

了解施暴者特質,避免情郎變惡狼 (作者:周鉦翔)

了解施暴者特質   避免情郎變惡狼 (作者:周鉦翔)


在台灣,家暴、婚暴是很常見的。

童姓議員事件沸然不下,讓社會又再次正視婚姻暴力的問題。其實,婚暴在台灣社會中非常常見,此跟教育程度、貧富差距無關,施暴者其實不乏有高收入、高學歷的專業技術人才。


從2014至2016年,家暴件數、婚姻暴力件數與比率皆呈現向上攀升趨勢

從衛福部保護司家庭暴力通報事件統計數字,可以發現2014年共133,716起家暴事件,2015年則有135,982件數,2016年僅前3季,便達102,895件。其中,婚姻暴力的比率,2014年為52.97%,2015年為53.06%,2016年前3季則有55.41%。不管是家暴件數、婚姻暴力件數與比率皆呈現向上攀升趨勢,可見此現象在台灣是不能忽略的社會議題。


家暴、婚暴黑數哪裡來?


在傳統「家醜不外揚」、「床頭吵床尾和」、「清官難斷家務事」的觀念下,或是婦女相關弱勢,如:「缺乏獨立經濟能力(無法經濟自主)」、「放心不下、甘願為孩子犧牲(以子為貴)」、「因長期被控制、虐待,而缺乏勇氣面對社會(無望感)」、「擔心別人評價她是個離婚女性(負向標籤)」、「社會支持不足,無路可去(社會連結薄弱)」、「擔心報復,連累家人與自身的安全(對方情緒失控報復)」,而屢屢隱瞞不說,忽視其嚴重性與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雖然,對於家庭暴力、婚姻暴力的成因仍需要更多實證研究證實,而且施暴者在外觀與人際關係中並不容易察覺,僅在備受威脅、危及自尊時才會現形。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人格偏差」、「親密關係互動」、「壓力因應技巧不足」以及「情緒管理失當」,仍然是值得參考的重要指標。


人格偏差與親密關係互動會露出蛛絲馬跡


一般來說,施暴者在人格上較為偏差,如大男人主義、挫折容忍度低、容易衝動、自制力差、也較為自卑;在親密關係中,則對另一半有著強烈的佔有慾,企圖控制、干涉對方的行為與生活方式、曾對前任伴侶惡言相向或動手打人,即使錯在自己,也總要對方認錯,不尊重另一半、拒絕溝通。


情緒管理與壓力因應相對較弱



在情緒管理能力(EQ)上,易怒、情緒兩極化、生氣時會有大聲講話、破壞東西與攻擊他人的傾向;面對壓力(AQ)時,習慣逃避問題或亂發脾氣、壓抑自己而少正常抒發、常用補償行為發洩壓力,如借酒澆愁、賭博;此外,更常有不良的嗜好與習性,如酗酒、賭博、外遇、曾犯罪或吸毒等。

了解施暴者特質,避免情郎變惡狼


在兩人交往同時,不妨多多觀察對方是否有以上特質,再決定是否進一步交往或互訂終身。倘若你的他確實有以上特質且有施暴之虞,建議尋求臨床心理師專業協助,透過認知行為治療、人際關係治療、情緒管理與壓力管理技巧等心理治療的幫助,協助彼此正視暴力困境,有效覺察與管理情緒,正確並適時調適壓力,同時培養同理心與借衛思考能力,強化良好的人際互動技巧,相信現實生活中的公主與王子,仍然可以有幸福美滿的大結局。

3/31/2016

周老師,您那麼忙,還看診嗎?

周老師,您那麼忙,現在還看診嗎? (作者:周鉦翔)




最近,好多朋友,不約而同地問了我這樣的問題?說真的,這真的是對我非常不了解的人才會這樣問我。我的答案是,看呀!而且,算了一下,我的病人有八成是沒有能力進行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的,也就是,無償的在看!

十五年來,如一日,未曾間斷過。

我接觸到的病人,甚至是連去醫院看診,都有困難的病人。舉例來說,家暴婚暴受害者、犯罪被害者及家屬、盲友、被性侵個案、監獄犯人、重大災難受害者、中輟生、目睹家暴、原住民、醫療疏失受害者等等,我手上隨便一抓就有一票。長期以來,我所接觸的病人,都是這類型病人,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才是真正需要協助的人,我可以不計成本,提供協助。或許,正如聖嚴法師當初提醒我的,「你的本質,本該如此,勿忘」,我絲毫未曾忘記。

怎麼突然會想起這樣的事情?

這幾天看診,好幾位病人不約而同地問我
「老師,最近過得好嗎?」
起初我愣了一下,後來才知道原來好多病人有追蹤我FB的習慣;我笑笑說
「還好啦!有比自己進步就好,沒什麼」
許多病人問我是否有拿他們的故事來說,讓這些上流社會的人知道我們這些邊緣人的苦,我笑著說
「我不會拿你們的故事做文章,這是為了保護你們,你們應該也懂曝光後會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我才發現,好幾位病人好激動,甚至有幾位告訴我以下這樣的話
「老師,謝謝你總是這麼貼心又細心地照顧我。只是,一直以來都是你在照顧我,我有發現你總是孤單的在做這社會上很少人在做的事情,不管是放棄大學教職、離開醫院到社區,你總是在做既得利益者不想去做的事情,像是十年來總是親赴災區提供協助;這一次,可以讓我跟你站在一起嗎?我想跟你說,你並不孤單,我們願意跟你站在一起;台灣需要你這樣的人,可以為我們這些沒有聲音的人說說話,讓台灣人看到台灣的真實模樣.........」

直到這一刻,我發現我是幸福的。我發現這群病人確實一點一滴地把我帶給他們的不放棄與照顧好自己的力氣,在生命中體現出來,甚至願意跟我站在一起 (當時真讓我感動到哭,又不能哭 >"<)。


到此,我也就不再迷惘了。對的事情,本來就需要傻瓜去做,不是嗎?

3/17/2016

心理治療的收費為什麼那麼貴?(作者:周鉦翔)

病人:「為什麼你們心理治療收費要那麼貴?」
每次遇到這種反應,心中真的超想給個白眼,但總要假掰一下 (XDDD)年輕時,我會解釋很多,現在的我,只會回應「收費規定是如此,請到櫃檯繳費」。
說真的,當我還是小嫩嫩,我真的會用師長們教的那一套來回應:「為了提供給你最好的心理治療服務,臨床心理師受的專業訓練很長,除了學士還要加碩士,還要加一堆有的沒的在職訓練、受督導等等等....所以才能提供最良好的治療品質」。簡單來說,就是非常自圓其說的一套說詞,完全不是站在病人立場來回應問題。說真的,站在病人的立場,誰理你心理師怎麼樣。 你對別的病人如何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只在乎這個看診經驗。
現在我的回應會是這樣,提供新進心理師們做參考。
病人之所以問這樣的問題,背後最在乎的是「錢的問題」,也就是「醫療很昂貴」,「完全不是病人習慣的醫療行為模式」,也就是「消費習慣不同的問題」。但說真的,哪裡有什麼不習慣呢?
這幾年,我的回應都是....
「請問你掛號看其他科一次要花多少錢?(病人回應多為100-200不等)
「請問你看一次醫師門診會花多少時間?(病人回應多為3-5分鐘)
「這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請你3分鐘乘以20遍,可以讓我知道數字是多少嗎?(幾乎所有的病人立馬就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

接下來....

病人:「可是你們收的還是比剛剛算出來的貴,你們只看自費...
「我想,如果我是你,我也會感到不開心。不然這樣好了,我幫你轉回我的原單位成大醫院,但就我以前的經驗,要排隊候補三個月,如果是老資格的心理師,要候補更久呦!(自費與健保的差異)

若病人要繼續ㄌㄨˊ,我接下的回應會是「不然這樣好了,我知道你很在意收費問題,我這裡有個想法,『不如以後我們一次談三分鐘就好,以三分鐘累計來算,如果你願意的話....』」

8/23/2015

認識情緒風暴 躁鬱症知多少

認識情緒風暴    躁鬱症知多少
文/周鉦翔 
情緒起伏不是病    起伏過頭才要緊

4/30/2015

這是一個「前途光明」的概念


話說,昨天,有一則「服用安眠藥會增加腦瘤罹患風險」的新聞,該新聞還標榜,我們是用台灣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充分展現出一個現在最火熱的Big Data概念,我的一位病人則說了一段饒富趣味的話.....

「我不相信的原因有四個。
一,研究有所謂的相關研究跟因果研究,相關研究是想要嚇唬誰?
二,台灣的健保資料庫數據真的能信的話再說。
三,Big Data?最有價值的不是資料本身而是研究者怎麼分析詮釋。
四,台灣新聞能信嗎?媒體殺人又不是第一天遇到。」

我必須說,這位病人真的是神人,四點打垮「新聞可信度」、「資料庫真偽」、「研究設計」與「研究者專業度」;更有趣的是,不只一個這麼說.....

4/15/2015

活在當下的幸福處方


壓力,是現代人普遍都有的感受,尤其在政府部門服務,除了自身健康、家庭、生活環境的影響,還須承擔工作服務所衍生的時間管理、人際挑戰、溝通障礙及負面情緒。壓力的正面效益可以敦促我們學習成長,但壓力若多到難以消化、大到難以承受,就可能導致反效果壓力,除了來自他人,也常常來自於自己。
醫學已經證明,壓力與身心疾病息息相關,更是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面對與處理壓力的方式有很多種,如:運動、旅遊、閱讀、看電視、睡覺、抽菸、喝酒、逛街、聊天、找專業諮商等等。在這過程中,有人選擇逃避或壓抑、也有人用積極面對的態度,如何有效且安全地面對與處理壓力,而不會有不良的副作用或影響,這會是很重要的學習。

「正念減壓課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美國麻州大學醫學中心 Jon Kabat-Zinn 博士於1979,整合個人生命經驗、禪修與神經科學後開始推展,主要是以正念禪修法門(mindfulness)為基礎的正念訓練,幫助人們刻保持專注於當下身心覺察,達到自我開發與培育,並進一步於醫學中心開立減壓門診基於上述的學習態度,正念減壓課程教導病患修習三種主要的正念減壓技巧。(1)正念呼吸:觀察隨著呼吸而產生的腹部起伏運動,或者意守鼻端,觀察鼻端與呼吸接觸的感受;當任何心念游移、情緒出現時,修行者只是覺察它,然後將注意力引回到腹部起伏或鼻端空氣進出;當疼痛出現時,鼓勵病患觀察身體的疼痛。(2)身體掃描:病患平躺或採太空人臥姿,引導注意力依序觀察身體不同部位的感受,從左腳腳趾開始,最後至頭頂。面對妄想與疼痛的策略,與坐禪時相同,但觀痛時,偶而帶有觀想的技巧(觀想疼痛隨著呼吸離開身體)。(3)正念瑜伽:MBSR 將「正念修行」結合「哈達瑜伽」,教導病患在練習「哈達瑜伽」的同時,觀照當下的身、心現象。
Kabat-Zinn本人多次強調不是心理治療團體,而是一種自我訓練的課程,目前在英、及亞洲地區已有300多家醫院及醫療院所此課協助病,同時也被廣泛運用到學校及監獄等機構。目前臨床研究發現除了可以有效減壓外,對於憂鬱與焦慮情緒(MBCT)、憂鬱症(MBCT)、自傷及自殺(MBCT)、焦慮(恐慌症、強迫症、慮病症、創傷後症候群,MBCT)、毒品戒治(Mindfulness-Based Relapse Prevention, MBRP)、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臟病)及癌症之疼痛舒緩都發現很棒的效果。

在自律神經檢測方面,歐美臨床醫療學者於1996年擬定了HRV(Heart Rate Variability)為監控個人自律神經健康檢查程度的重要指標。HRV為心律變異量,HRV指數低落時,意味著預警我們個人整體健康已發生問題,發生嚴重疾病的可能性也提高,如心臟病、心因性猝死與癌症等,同時也可能會造成身心壓力與肥胖等。近幾年,自律神經系統進一步被發現有著重要的功能:掌管了身體發炎與消炎過程;由於過敏、老化與癌症等的發生,也都是因身體部分組織慢性發炎所引起,所以如果能適當地調整自律神經,症狀便能獲得改善。臨床研究發現,個體持續練習正念減壓課程一段時間之後,其SDNN(Standard Deviation of Normal to Normal R Wave;自律神經整體活性)HF(High Frequency;交感神經活性)LF(Low Frequency;副交感神經活性)的指數皆比未練習正念減壓課程前要來的顯著的高;SDNN指數越高,表示自律神經生理活性的強度越好,身心因應壓力挑戰較理想,身體較無壓力反應產生,如:熬夜、壓力、過勞及慢性疾病等。HFLF指數越高則表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皆較為活化,是身心健康的象徵。

長期學習正念,不但會有持續的減壓效果,更可增強免疫力、穩定情緒、活化大腦功能。此課程協助每個個體在不同際遇中,均可掌握自己、找到力量和智慧,讓自己活得更自信、更喜悅。與其說是紓壓,不如更正向的學習解壓,唯有為自己儲備快樂的能力,才有給出快樂服務的能力。

(全文載於高市府內部文宣)

4/13/2015

認識情緒風暴 躁鬱症知多少


「陳先生再次住院了。半年前,他因為情緒太亢奮而住院,當時自認看出賺錢的大好時機,便很大膽地四處集資、多方蒐購房地產,雖然家人努力告知其計畫太過天馬行空不妥當,陳先生仍堅持要去執行,甚至舉債度日也在所不惜,更不用說刷爆三張信用卡了。此次住院,主要因為情緒陷入低潮漩渦,自認做錯很多事情,對不起父母、太太與家人,並吞食大量安眠藥企圖自殺,也因此由家人陪同再次住院。」

在這個新知更迭快速,工作步調緊湊的年代,不管是個人內在衝擊或是環境要求皆與日激增,都為現代人帶來了許多有形及無形的生活壓力。這樣的生活型態最直接衝擊到的便是我們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的變化,不管是快樂、難過、生氣,還是緊張,都是一般人常見的情緒反應。這些情緒反應會影響我們的感受、思考、行為表現、生活習慣、日常生活或職業的功能表現。大多數的人,都可以順利的度過情緒起伏的風暴。然而,當情緒起伏劇變,甚至失控,嚴重干擾個人及周遭友人的生活時,就不能輕忽了,而躁鬱症便是這樣的一種疾病。

躁鬱症,又稱為雙極性疾患,根據當事者症狀表現、嚴重程度與發展病程可以進一步細分為第一型雙極性疾患、第二型雙極性疾患及循環性情感疾患。簡單來說,躁鬱症的主要特徵為當事者會不斷經歷到「躁」與「鬱」兩種相反、極端的情緒狀態,這兩種情緒狀態經常反覆出現,其強度與持續時間均大於一般人平時的情緒起伏。究竟,躁鬱症是什麼樣的一種疾病?在此提供一些重要評估指標,作為初步參考依據:

臨床上,「躁」,指的是一種極度亢奮或急躁易怒的狀態,躁症發作時,常見睡眠時間比平時減少而不感到疲累、自覺充滿活力與精力、腦中想法、點子與思緒轉換快速、自我膨脹或過度自信、喜歡交朋友而不感到害羞、講話音量大聲,聒噪多話卻難以聚焦單一主題、易怒與不耐煩、易分心,過度投入可能會帶來不良後果,卻會帶給自己快樂感受的活動,像是亂花錢、開快車、投資等。「躁」可以再細分為躁症發作與輕躁症發作,兩者主要的差異在於發作天數與嚴重程度的不同。發作天數方面,相較於躁症發作時至少須持續一週以上,輕躁症發作多至少持續四天到一週以內;嚴重程度方面,輕躁症發作的當事人,雖然生活功能有明顯差異,卻未見有明顯的損害,躁症發作的當事者,其症狀常會導致明顯的痛苦,甚至失去日常生活該有的一些基本能力。

相較於「躁」,「鬱」指的是一種心情低落、快樂不起來的狀態,可以從五個面向加以觀察(3M-TB)。情緒(Mood, M):明顯的沮喪、悲傷、愁眉苦臉(苦瓜臉)、快樂不起來、有些人甚至可能會有焦躁不安及易怒的情形。動機(Motivation, M):對於過去有興趣的事情或活動明顯地不再感興趣、失去活力、退縮,常會感到疲勞、性慾降低等反應。動作(Motor, M):可分為激動型與遲緩型兩種。激動型為動作比平常多、話也變得較多;相反地,則是動作或話變得較少、較緩慢。思考(Thinking, T):經常有明顯的無助感、對未來缺乏希望、自認沒有價值、自責常感到罪惡感;尤甚者,可能反覆出現死亡及自我傷害或自殺的念頭。身體(Body, B):早期常可能出現頭暈眼花、頭痛、胃脹、頻尿等不舒服症狀;胃口不佳、體重不降、睡眠障礙(尤其是失眠)也是可能伴隨的常見症狀。

以上所列之躁症與鬱症發作的症狀,僅針對常見躁鬱症狀進行簡單描述與整理,上述描述與臨床上躁鬱症賴以鑑別診斷的詳細標準仍有些許出入,倘若有上述類似症狀,建議及早至身心科就醫,尋求專業協助。就目前臨床發現,在躁鬱症的醫療處遇上,除了可以透過藥物治療加以控制情緒風暴,減少躁與鬱之症狀干擾,提升日常生活與職業功能表現,趁早回歸生活常軌。同時也能藉著心理治療,提升情緒調控技巧,學習因應情緒起伏,並注意到個人情緒起伏如何干擾個人生活及週遭人事物,並學會對此妥善處理與因應。因此,要再次提醒,倘若有上述類似症狀,建議及早至身心科就診,尋求精神專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等專業協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期早日學會因應情緒風暴,儘早找回情緒平穩、安心自在的幸福生活。

(全文刊載於 全國兒童樂園雜誌社 273期 2013年9月《親子樂園》〈生活大補帖〉)



3/03/2015

心靈紓壓站 「生理回饋訓練」


心靈紓壓站 「生理回饋訓練」
生理回饋訓練 (biofeedback training program) 是許多家長非常有興趣的壓力管理課程。在診間,很多民眾經常會詢問筆者生理回饋訓練課程的相關訊息,茲整理,常見問題與回覆,如下:
Q1:生理回饋訓練是什麼?
生理回饋訓練,是一種搭配生理回饋儀器的身心放鬆練習。透過生理回饋儀器所提供的電子同步檢測訊息,協助我們了解自己的生理反應,同時達到自我監控,並有效管理生理與心理的壓力狀態。生理回饋儀器所提供的科學化資料,通常是燈光、聲音、圖表或影片形式,讓我們透過視覺或聽覺的體驗,更直觀地感受到個人的身心狀態,調整緊繃或疲累情緒,促成更美好的人生。
生理回饋檢測的生理訊號,常見的電子檢測有以下三類:
1. 肌肉電位 (electromyography, EMG):主要是進行肌肉電位活動的檢測,藉由聲音或視覺訊息提供回饋。測得指數愈高,肌肉的緊張程度愈高,指數愈低,肌肉的緊張度愈低。
2. 體溫 (Temperature, T):透過持續監測體溫細微變化,提供聽覺訊號及膚溫視覺數據。溫度探測器多置於慣用手之食指或中指頂端;放鬆時,指溫範圍約在攝氏32-35度間,皮膚溫度低於正常時,表示目前可能有偏頭痛、腸胃功能不佳、高壓或處於生理期。在指溫訓練的過程中,我們通常會鼓勵對方試著去想像溫暖感覺,並一起放鬆。
3. 膚電位 (Electrodermal response, EDR or GSR):膚電位指的是汗腺反應的測量。手掌的汗腺活動是一個可以測量壓力反應的地方,藉由皮膚兩個電極間通與極小量之電流,並測量出電流傳導的情形。溼的皮膚比乾的皮膚更容易傳導電流量,而溼的皮膚通常是壓力狀態下常見的反應。
全文待續...
後記,考量文章版權已授權給全國兒童樂園月刊,全文請見「親子樂園290期 全國兒童樂園育兒手冊」


2/24/2015

夢想的力量

夢想有多重要?

我認為,有夢想的人才會有理想,有理想的人才會有信念,有信念的人才會有計劃,有計劃的人才會有執行力,有執行力的人才會有自我實現,沒有自我實現的人不會有幸福可言。

理想協助我們把夢想轉化成願景;信念協助我們把夢想轉化成骨架;執行力協助我們把夢想慢慢地長出肉來;自我實現幫助我們夢想成真。夢想之所以可貴,因為夢想必非都可以實現的,可貴在於被實現的那一刻,在於堅持不放棄地投入。

因此,追求幸福要從夢想開始。

2/16/2015

身心放鬆,人生是彩色的 (8步解壓力)


前幾天,一個老友來訪,客廳泡茶同時,他精神渙散的跟我說:

「我好累、壓力好大、晚上都睡不好,怎麼辦?」

就我了解,任教的他經常抱怨工作壓力大,老是腰酸背痛、胸悶、睡不成眠、時間不夠用等等,而且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是這樣熬過來的。其實,這是人長期處在慢性壓力下所表現出來的身心不適症狀。對忙碌現代人來說,要達到完全沒有壓力是奢求,唯有把壓力控制在個人可以紓解的範圍內,才能徹底治標,身心才能永保安康。

簡單來說,壓力管理可以從四個角度來談:生理、想法、行為、環境。生理是一系列壓力管理的基礎,是故,我會特別就生理上的健康管理來說明。臨床上最常用身心肌肉放鬆技巧來降低與控制生理反應,身心肌肉放鬆的原理是藉由拉緊與放鬆身體某部分肌肉來體會放鬆的感覺,在鬆緊反覆間,讓我們體會肌肉緊張與放鬆的生理狀態。

身心肌肉放鬆技巧,共可分為8個動作,依序分別為:


  1. 雙手平舉向前伸:雙手平舉90°,握緊拳頭向前伸10至15秒,再放鬆。
  2. 眉毛額頭向上揚:眉毛上揚,額頭上揚10至15秒,再放鬆。
  3. 閉眼皺眉皺嘴鼻:閉上眼睛,往中間皺起眉毛,往中間皺起鼻子,往中間皺起嘴巴,持續10至15秒,再放鬆。
  4. 咬緊牙齒撐下去:咬緊牙齒與牙根10至15秒,再放鬆。
  5. 用力張嘴舌抵牙:張開嘴巴,舌頭砥住門牙10至15秒,再放鬆。
  6. 低頭挺胸拉肩膀:身體稍微坐正,頭向下壓,下巴靠近胸前,挺胸,肩膀向後拉緊10至15秒,再放鬆。
  7. 仰頭眼睛向後看:稍微坐正身體,頭向後仰,眼睛向後看10至15秒,再放鬆。
  8. 平舉雙腿向前伸:雙腿平舉90°,雙腿、腳掌、腳趾頭向前伸直10至15秒,再放鬆。

 (為了協助大家更深入練習,以下提供由我親自示範的身心肌肉放鬆技巧:8步解壓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AMAJhU4sE8 )

藉由以上練習,依序從雙手、臉部、軀幹、雙腳逐步將肌肉繃緊與放鬆,降低生理緊繃反應。提醒大家,練習時要特別注意的是當拉緊肌肉的時候,只要感覺力氣用出來了就可以開始放鬆,長時間的拉緊肌肉很容易造成抽筋或運動傷害,反而得不償失,失了美意。而肌肉放鬆的時間必須大於緊繃時間2-3倍以上,藉著慢慢放鬆的時候,幫助大家更了解自己的身體鬆緊狀態,進而控制生理反應,以達到身心放鬆與平靜,節省生理力量,更可直接或間接地降低身體上的不適感,如緊張失眠。

壓力其實是身心自我保護的自動化機制、是一種正常的本能反應。只要能有效的壓力管理、規劃,相信適度的壓力也可以成為我們的助力,不是嗎?

12/28/2014

囂張沒有落魄的久


囂張沒有落魄的久


得意的時候謙卑,失意的時候從容,向現實低頭,為自己下一次抬頭做最好的準備。

目前待業的A君,原是某上市櫃公司副總,在企業年輕化的政策下,被婉轉的調離原單位,轉任公司非戰力單位。深信自己仍寶刀未老的A君,一直希望可以再戰江湖,為自己、為企業做些什麼,可惜時不我予,始終沒有這樣的機會,鬱鬱寡歡的A君便毅然而然的做了最壞的選擇─離職。

細究之,A君當時在上位時,真的是氣焰嚇人,經常得理不饒人,甚至多次清算單位同事,動作不可不說是大動作;此也導致自己在轉任新單位後,人際關係嚴重不良,甚至被孤立、冰封。

在諮詢的過程中,A君不只一次批評老東家不夠厚道、前同事每個都落井下石,充分地趕到世間冷暖。在協助其充分地宣洩情緒後,某次諮詢中,我告訴A君,我有一位朋友B君,近來遇到了被轉調到後勤單位,近來非常的鬱卒,邀請A君一同想想可以怎麼解決這樣的困境。

當我給A君很高的帽子戴時,A君洋洋灑灑地講出了10點給B君的建議,要我一定要囑咐B君要小心行事;我笑著跟他說,我已經告訴B君了。A君愣了一下,並在最後,深深地向我鞠了一個躬,我笑著問為何這麼多禮,他告訴我,我終於懂我失敗在哪裡了,而且是自己過往一直走不出來的地方。

當時,我只告訴他「得意的時候謙卑,失意的時候從容,向現實低頭,為自己下一次抬頭做最好的準備」,提醒他好好地放下被磚塊砸到的經驗,蹲低一點,在適當時機用力地往上跳,這樣,就好了。

後來,A君選擇自行創業,而且也小有成就一番。誰說,中年轉型就是危機呢?只要看到自己的喜怒哀樂,做大自己的舒適圈,中年轉型又有什麼難呢?

心理「翔」談室之「下山的藝術」

12/20/2014

當罐頭,還是當自己好?

當罐頭,還是當自己好?
「古往今來,從來沒有一個人的DNA是完全一樣的,沒有一個人的指紋是完全一樣的,這麼樣的獨特特質,我為什麼要活在別人的眼光中?」
這段話,是一個26歲剛出社會不久的年輕個案告訴我的一句話,我覺得很棒,跟大家一起分享。確實,大家在生命中,總在找尋屬於自己發光發熱的方法,也很努力在地大環境所規劃的遊戲規則中去找尋自己的所在,可惜,換來的往往是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傷害的意義不再於當事者受傷了,而是當事者身邊重要的那些人,少了拉一把的動作。
A君,36歲、上市公司的中高階主管,因為找不到自己的價值而來找我討論。大家或許好奇,一個36歲、上市櫃公司的中高階主管,該是人生勝利組,怎麼會因為找不到個人價值而來找我,一個臨床心理師與企業講師墾談?
其實,這是中高階主管,所謂的三明治族群普遍遇到的存在焦慮,每天考量著KPI,緊抓著工作績效,在忙碌中卻忽略了自己的特色與職涯發展;根據我多年觀察,若真對台灣這群三明治主短進行職涯個人輔導,我想,真的會有一堆人搖著頭,喊著不如歸去吧!
最後,在多次個人一對一諮詢後,期間,A君也花了不少時間向我學習商業簡報技巧,期待自己可以一語中的;A君很開心、滿懷理想地回到職場,並大膽地提出個人職涯藍圖,嘗試與上司及總經理進行討論溝通,希求將個人生涯發展與公司使命與階段目標結合,達到雙贏局面。這段時間,A君仍持續進行一對一諮詢,我發現A君笑容多了,也更有自信,對工作有更高的投入與享受。
「周心理師,未來可能您會沒有機會到我們公司授課擔任教育訓練講師,因為您了解我們公司太多的機密了!」
不過,最後倒是被A君吐了一下嘈!這真是始料未及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