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講師都是企業經營好手:沒有走過你不會懂的行銷技巧與通路管理 (作者:周鉦翔)
企業講課,我從不談虛的,我只談實作,即使是銷售,也是如此。這次,我們不談面對面銷售技巧,也不談讀心術,我們一起從講師行業經營來談行銷與通路管理吧!
什麼叫做行銷?銷售是什麼?什麼叫做通路管理?
我很喜歡前輩(王東明老師)跟我提的一個觀念:「講師,是明星產業,需要的是天時地利人和」。我不喜歡談天時,那是不可複製的,但地利與人和,卻是可以討論的。
很多人以為講師這個行業,只要夠炫、夠帥、口條好、肢體豐富,就會大紅特紅。很多人以為講師這個行業,只要有底、資歷亮眼、學歷夠燦爛,你就會大放異彩。
我的想法是,夠炫、夠帥、口條好、肢體豐富,只是偶像包袱,沒有本錢,行銷團隊要非常強大。有底、資歷亮眼、學歷燦爛,只是內功精湛,沒有偶包,行銷團隊也要非常強大。是的,關鍵是行銷團隊,也就是所謂的團體戰。
拆解講師行業的通路流程,我們可以發現講師,同時是製造商、經銷商與通路管道的角色;管顧公司與管顧承辦業務則是經銷商與通路管道的角色(是的,管顧公司與管顧業務是兩碼子事情)。當然,企業端、學員端則是受眾,也就是買單夥伴。說到這邊,會提到B2B與B2C的基本概念,但我今天不想談這些理論,我只想談談實戰操作。
講師同時是製造商、經銷商與通路管道
講師是製造商。講師,其實是勞力超級密集產業,雖然產品是看不見的知識,卻是透過我們自己來產出的(1天站7小時是常態,連續站好幾天是變態,再加上通勤、備課等,1天的工作時數,絕對不是1例1休可以解決的,我個人工作常常每天工作時數是15小時跑不掉的。是的,我就是在回饋政府,並不是各行各業都適合這個制度,法律是對各行各業的基本要求,亂搞過後,請勇於面對,該調整就調整)。
我們每天的工作時數就那麼長,產品類別極度有限,我從來都不相信有所謂通才的講師,至少我不是,也很難做到。因此,如何推出好的課程產品,好的課程產品包括專業知識、實戰經驗、授課技巧、教材設計、授課風格與個人魅力,缺一不可;所以,當責講師無不精益求精,讓自己持續成長,而非流於市場滿足,「抓準最大差異化的概念,衍伸特色主題、特色課程是重要的關鍵。」企業經營也是一樣,老是me too,那就等著一起死吧!買一送一是這樣,低價策略是這樣,人家賣什麼,我也都要賣也是一樣。台灣超商是如此、大賣場是如此、飲料業也是如此,在一例一休,成本大幅提升的情況下,與其一直想著壓低成本,不如想想怎麼創造利益才是對的方向。
提到產品類別,我蠻認同前輩(周碩倫老師)提到的概念「講師,初期開的是雜貨店,慢慢的才成為專賣店,最後才會成為精品店」。我也很認同前輩(王永福老師)提到的「專一概念」,只賣一門課程,好好的經營一門課程即可。大部分的講師,走的是碩倫老師的路線,極少部分的講師走的是福哥路線,沒有誰對誰錯。我自己的經驗是「先前者,再後者」,但我大量使用縮地術,過程中更多是取捨,取捨關鍵在於課量與收入如何平衡,取捨標準我在過去許多文章已提過了─「機會、時間與錢三種成本的考量」。
講師是通路管道。為什麼會在經銷商前,先提通路管道呢?不同的受眾選擇,會影響到經營策略與通路管道。傳統路線無非企業內訓與公開班,企業內訓是B2B,我們交差的是管顧、管顧業務、HR與企業需求。公開班是B2C,我們照顧到的是學員發自內在的需求,同樣課程,著力點完全不同,甚至有些課程只適合企業端,有些課程只適合公開班。兩者都有挑戰,沒有哪一個比較輕鬆或困難,我認為「只要有心,什麼都可以是挑戰,都可以是成長」。另外,隨著自媒體意識抬頭與APP便利,通路管道也衍生了許多變化。這也是,今年我為自己設定的新的挑戰,還請大家多多幫忙。
講師是經銷商。有了產品,要知道如何行銷自己,要能評價產品好壞。講師的受眾是管顧,是企業,是學員,三者兼具,才活得下去。管顧可以幫我們銷售課程,管顧公司是品質評鑑單位,像是CAS或ISO認證,同時也掌握極大資源,過了這關,容易讓企業看到自己,但,這不代表你會有課上。這一關,需要透過試教、口碑與貴人相助,我個人覺得先有貴人相助,再透過試教,得到口碑,才有露出的機會。我自己是幾位前輩不嫌棄(謝文憲老師、王永福老師與彭建文老師)的幫忙,得到了3個試教機會,才得到了3家管顧的合作機會,成功的踏出了第一步。
管顧業務對你熟不熟悉才是最重要的關鍵。我的第一年,雖然得到了3家管顧公司的認證,但其實沒有什麼課程可以上。原因在於,管顧其實已有很多合作的講師,如何成為業務的選擇,尤其是從「不是選擇」到「成為選擇」,從「成為選擇」變成「第一選擇」,在管顧資源有限(受眾就那麼多)的情況下,如何成為業務的第一指名很重要。
我自己的方式是「濃縮再濃縮」。我的課程說明,從第一年的課程企業書(4頁word)到現在非常簡約(只有2頁word),甚至也不再用PPT說明,關鍵在於「有效回應需求,才能引導行動」,快速讓同條船上的作戰夥伴懂我們,讓業務熟悉課程最大賣點,成為業務媒合企業需求時的一個選項,這只是從「不是選擇」到「成為選擇」。而從「成為選擇」到變成「第一選擇」,除了需要業務大力推薦、管顧強力主打外,還需要受眾的有口皆碑,也就是企業端的評價與回饋。企業端評價的指標分為權責主管、HR、學員反應、課程氛圍與實戰性,這可以從Lv1-Lv4的授課指標來切入,這也是以前我有提過的內容,就不贅述了。
管顧公司與管顧承辦業務是經銷商與通路管道的角色
既然如此,由管顧獨賣課程是一種賣點?我只能以我的經驗提供參考,答案是Nil。獨賣需要考慮許多環節,至少,個人經驗告訴我那需要非常大的挑戰。因為你不是Somebody,管顧不會想獨賣課程,也不好賣,而當你是Somebody時,你也不需要獨賣課程了,你自己賣就好了(直營),利潤絕對比獨賣(獨家代理)要高出許多。不管是直營還是代理,不同行業的考慮與裁量很不一樣,以講師業來說,很難完全區分,只是比重的差異罷了。
既然如此,通路商就需要有所取捨了。大部分人的考慮是多一點與大一些,我的考量反而是不同的選項。不過,我要先提忠誠度與道德的概念,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個很重視道義、感情的人,這或許是我的盲點。工作上,我也是一樣,我很重視情分,但商場是成本、利益與利潤的考量也是真的,只講情分,沒有狼性,會死得很難看。
選擇上並沒有最好的答案,「保持彈性,有所堅持」才是關鍵。一直以來,我的習慣都是「先接洽先提案」,這便是我的堅持,也是我的彈性。有些講師會以鐘點費為考慮,甚至在遇到多家管顧同時提案相同企業時,會逕自選擇由哪家管顧接手。說真的,我很少考慮這個,畢竟課程成功,除了講師、課程,管顧接洽討論與行政協助也是關鍵,學員更是主角;我考慮的,更多的是合作默契,若合作過,因為合作默契不OK,導致課程品質受影響,我也會慢慢Withdraw。正因為我深知合作夥伴的重要性,若企業想跳過管顧找我合作,我也會婉拒,請企業透過管顧跟我聯繫(如A企業透過A管顧跟我合作,若未來想跳過A管顧跟我合作,我會請透過A管顧跟我聯繫,當然,我也不會請A企業透過B管顧跟我合作)。
對講師來說,不管合作管顧數量,或是合作管顧規模大小,除了要先考量上述文中關鍵,如管顧業務要很能掌握你的課程,我的想法是數量不是關鍵,當然也不能乏人問津,這也很冒險。在這裡,我要特別感謝一開始合作的三家管顧,三家管顧當初在初次碰面討論時,便提供我講師職涯規劃的寶貴建議,也不侷限我與其他管顧合作的可能性,更多的是鼓勵我也可以多嘗試,一開始便遇到這麼為講師著想的管顧夥伴,真的是我的福氣(這個超級重要,一定要標示出來)。
不管數量與規模,我更在乎的是「講師是否是管顧或是管顧業務第一指名講師」,即使不是第一指名,至少也要不落入二三之後。當然,除非你跟業務夠熟,沒有兄弟姊妹稱呼,你永遠不會知道他們心中選項是什麼。不過,還是提供一個思考脈絡,基本上,企業內訓需求都會同一時間提供給管顧了解,也就是管顧收到訊息時間是一致的,此時會先與講師接洽提案的管顧,表示什麼呢?幾次合作下來,老是晚個一兩天才接洽你,其實就有特別的意義了。
直到現在,我仍然沒有特別設限要和多少家管顧合作,同時也沒有排除繼續和新管顧夥伴合作的機會。套句好朋友,也是國際知名談判講師Alex說的:「因為我永遠不知道,新夥伴會不會也帶來新的契機,而銷售這件事,永遠都不該錯過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