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2016

別再談夢想了,你需要的是願景,還有使命


金融海嘯過後,現代人普遍少談夢想,甚至連做夢的機會都不敢給自己一次。相較於嬰兒潮世代,當時年輕人普遍擁有的「夢想等於成功,知識等於是力量」,時下年輕人取而代之的是「對大環境的無力感與絕望感」,這也是尼特族、啃老族背後籠罩在心裡久久不去的感受。

背後原因在於,從小相信父母親、教育體制所給予的那一套遊戲規則,卻發現根本行不通。接下來,便出現了以下現象「小學與國中,父母親要你乖乖讀書,其他都不用管,等考到第一志願,未來就有無限可能;上了明星高中,父母親依舊要你乖乖讀書,其他都不用管,等上了一流大學,畢業後找工作就不是困難;上了台成清交,父母親還是要你乖乖讀書,其他都不用管,等拿到碩士博士,等同於你已經擁有了最美好的人生。」這其實不是父母或教育體制的錯,父母與教育體制的基礎是過去他們成功的那套方程式,並依此來為我們規劃,立意是好的,卻忘記了「過往的成功方程式,不見得適合於現在,尤其是這個瞬息萬變的現在」。

孩子在長大的同時,慢慢的發現,原來從小所相信的遊戲規則,根本不能換來自以為的燦爛人生。這就像,努力耕耘於楓之谷,好不容易攻頂200等,卻發現一切都不是自己所想的那回事般的XXX。當然,會開始出現深深的無力感與絕望感,此時若身邊長輩或朋友再給你個建議,像是「考公職」,要嘛就是再相信一次,不然便是更大的衝突產生,可能是被動攻擊不合作,也可能是彼此惡言相向,更不用說可能大打出手。追根究柢,皆在於「不穩定的安全感」,這也是心理學家數十年來一直很有興趣的意義;不過,今天我不提安全感,我要跟大家談的是嬰兒潮世代如何克服他們的不安全感,大家該會猜到,那便是「改變學習力」。
再強化個人改變學習力的同時,我們要先談談你為什麼要透過學習來改變自己,這牽扯到你背後的動機,那絕對不是錢的問題;容我解釋,應該是說錢很重要,卻不是唯一。

過去,大家談的是要勇敢做夢,要心懷夢想,然後努力地去實現。我想跟大家談的是更實際一點的願景與使命。企業願景corporate vision這個名詞,在90年代初期盛行一時,許多傑出企業都非常強調企業願景的重要性。借重願景(所有人員共同向往的前景),才能有效的培育與鼓舞組織內部所有人員向著共同的目標發展;所以,願景的根本目的在於「吸引和激勵人」。經營個人跟經營企業其實是一樣的道理,每個人都該問問自己,你的願景在哪裡?願景是一段簡單清楚、鼓舞人心的個人表述;用來明確提醒個人在未來某個時間點,期望自己成為什麼或達到某個自己希望達成的目標。也就是說,這個願景是「個人的未來或者個人的前景」。

關於使命,我們可以用更簡單的一句話來形容─「即使要了你的命,都要去幹的事」。願景說明了「那個美好的明天該是什麼樣」,使命講述的就是「我們將如何來實現那個未來」; 願景說的是WhyWhat,那麼使命就是How。只有在你深信個人願景,堅持個人使命,未來才有那麼一點不一樣的機會。那麼,我們如何透過願景與使命來強化改變學習力呢?說穿了,願景與使命便是改變學習力的終極目標,有四個原則可以更強化我們的願景:


  1.  一定要有時間限制。請你設定希望幾年內完成該夢想,我個人習慣是以10年為一個單位來進行規劃。
  2. 願景具現化。請你去想像一下,當10年後的你完成了這樣的願景,那該是一個什麼樣的畫面;以耳鼻喉開業醫來說,你每天將會待在診間一段時間,櫃台有兩個護理師,診間病人進進出出,你看著螢幕資訊,面對病人了解病況,提供適當醫療處遇,然後下班,回家途中繞去買個水煎包,回家跟家人一起享用。請記得,未來畫面越清楚越好,他會是你遇到挫折是否可以堅持下去的關鍵,相信越多,潛力越大。
  3. 有計畫的執行。此牽扯到大家「戰時學習力」的掌握,一定要把「願景」化成「個人使命」,形成「成功策略」,轉成「短中長期目標」,再付諸於「行動」。
  4. 自我回饋。隨時監測個人執行程度,時時調整,時時肯定自己,做得好的獎勵自己,做得不好的,微調或是大修都有可能。回饋的機制一定是「胡蘿蔔(reward)」,至於怎麼挑選,容我後續分享。至於reward區間,至少每周檢查一下自己執行狀況如何,是較為理想的。






我常在課程中提醒學員,成就一個人需要兩力,一力是毅力,職場上遇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堅持地做下去;一力是耐力,職場更多時候是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要忍耐地做下去,而堅持與忍耐背後的最大基礎,便是願景與使命。



願景使你卓越,使命讓你登峰,朋友們,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