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2014

當罐頭,還是當自己好?

當罐頭,還是當自己好?
「古往今來,從來沒有一個人的DNA是完全一樣的,沒有一個人的指紋是完全一樣的,這麼樣的獨特特質,我為什麼要活在別人的眼光中?」
這段話,是一個26歲剛出社會不久的年輕個案告訴我的一句話,我覺得很棒,跟大家一起分享。確實,大家在生命中,總在找尋屬於自己發光發熱的方法,也很努力在地大環境所規劃的遊戲規則中去找尋自己的所在,可惜,換來的往往是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傷害的意義不再於當事者受傷了,而是當事者身邊重要的那些人,少了拉一把的動作。
A君,36歲、上市公司的中高階主管,因為找不到自己的價值而來找我討論。大家或許好奇,一個36歲、上市櫃公司的中高階主管,該是人生勝利組,怎麼會因為找不到個人價值而來找我,一個臨床心理師與企業講師墾談?
其實,這是中高階主管,所謂的三明治族群普遍遇到的存在焦慮,每天考量著KPI,緊抓著工作績效,在忙碌中卻忽略了自己的特色與職涯發展;根據我多年觀察,若真對台灣這群三明治主短進行職涯個人輔導,我想,真的會有一堆人搖著頭,喊著不如歸去吧!
最後,在多次個人一對一諮詢後,期間,A君也花了不少時間向我學習商業簡報技巧,期待自己可以一語中的;A君很開心、滿懷理想地回到職場,並大膽地提出個人職涯藍圖,嘗試與上司及總經理進行討論溝通,希求將個人生涯發展與公司使命與階段目標結合,達到雙贏局面。這段時間,A君仍持續進行一對一諮詢,我發現A君笑容多了,也更有自信,對工作有更高的投入與享受。
「周心理師,未來可能您會沒有機會到我們公司授課擔任教育訓練講師,因為您了解我們公司太多的機密了!」
不過,最後倒是被A君吐了一下嘈!這真是始料未及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