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學習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學習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3/31/2017

高效率讀書法可行嗎?答案是,可以的。

普通人要在30分鐘內讀完一本書,並做完筆記是可行的。
我必須說,XDite真的是舉世少見而不藏私的人才。
這個技巧超強的,跟我自己的讀書方法相近,只是XDite更厲害(我的習慣是找出9個point,XDite是16個point),我也來補充七個後設認知學習的小技巧,來讓這個技巧變得更強大。
1.工作記憶區。XDite提到的5個,其實過去的認知心理學研究結果發現不一,約落在7加減2,但站在教學的出發點,確實要把學生設定在5個,挫折比較不會太大。
2.限時學習。XDite提到的30分鐘是大部分人大腦學習的極限,考慮大腦瞬間輸出與輸入的資訊量,確實是可行的。傳統認知心理學或學習心理學是設定在90分鐘為一個單元體(cell),就我過去經驗,曾經壓縮在15分鐘一本,一天看完四本書後(三本中文一本英文),腦袋瓜痛到不行。不過,不用擔心,根據大腦的神經可塑性,速度只能越來越快,不會變慢。至於是否有腦傷的問題,這個應該是還好,其實人只要感冒發高燒,大腦神經細胞或多或少都會損傷,其實也還好,我覺得啦!
3.point、keyword的掌握非常重要。為什麼呢?根據後設認知學習,大腦學習有一個趨勢:定錨(鷹架概念),也就是學習時,穿針引線可以更有效率,當一大堆數據資料在腦袋瓜裡運轉時,定錨可以幫助類似資料快速連結,可以節省學習時間與提高效率,並且,協助抽象畫能力的快速形成(這是後設認知學習很重要的概念)。
4.input/output的概念。這個流程絕對不能省略,學習是兩個結合的產物。上過我課程的學員應該都知道我非常強調這件事情,大腦只有在輸入大量訊息,然後用「自己的話」講出來時,才會真的學習到,而這也才只是學習到(增加腦中的記憶點,以便未來提取),接下只有不斷的向外輸出,才會增加大腦提取資料的功率與產出效率。這也是我一直說的,教學才是最紮實學習的原因。
5.不要求全。學習,從來就不是全部學到,只要能夠抓到重點、關鍵,便可以了,書的價值也就存在了。根據後設認知學習,大腦中原有的基模(schemata),或所謂的神經模組(mod),是從過去的學習經驗淬鍊出來的,會影響到我們對現有訊息的詮釋與理解,這也是為何不同時期看同一本書會有不同體會的原因。
6.30秒自問。開始學習前,先花30秒沉澱自問,重點是什麼,可以加強定錨的能力。每個章節結束時(此章節不是指書的章節,而是九宮格每完成三格時沉澱,若您是指用XDite的方式,建議是十六宮格完成四格時沉澱),花個30秒沉澱自問。全部讀完後,再花個30秒沉澱自問,這三個環節都可以增加定錨的能力,加速抽象概念形成的速度。
7.睡前五分鐘,再問自己一次。大腦每天資料歸檔的時間是我們晚上睡眠的時間,類似電腦的磁碟重組。因此,睡前五分鐘自問,可以協助大腦在磁碟重組時,增加更多標籤來歸檔,這些標籤,通常就是insight出現關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靈機一現的關鍵,詳細方法,未來我再列專篇跟大家分享。

XDite 文章出處:

普通人如何做到30分钟读一本书并做完笔记?


1/20/2017

你知道知識份子趨之若鶩的學習法是什麼嗎?學習學習再學習的後設(元)學習法 (作者:周鉦翔)

你知道知識份子趨之若鶩的學習法是什麼嗎?學習學習再學習的後設(元)學習法 (作者:周鉦翔)

meta是什麼?
很多朋友,不管是台灣、大陸、美國,還是其他國家,一直在問我這個字要怎麼翻譯?台灣翻譯成「後設」,大陸翻譯成「元」,到底原意是什麼?
這個字首,其實來自希臘文,還是亞里斯多德發明的。
史書上最早可見的地方是亞里斯多德所寫的兩本著作,「Physics」、「Meta-Physics」,中文翻譯成「物理學」、「形而上學」。若從這兩本書的內容去整理,你會發現後者提的是「在物理學以外的東西」,意思雷同於現在的英文文法「Post」。但在意義卻有些許的不同,「post」比較是下一步的意思,平行思考的概念,「meta」比較是歸納出原則的意思,垂直思考的概念。


meta的流,指的是什麼?
在這20年的科學研究中,有一種常見的研究方法叫做「meta analysis」,指的是「在許多的研究結果中,使用超脫既有研究方法,去歸納出普遍存在的研究發現」,而這樣的原則,是簡約主義下的產物,並假定這個歸納出來的原則,可以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也就是「核心能力」的概念。
只要能夠掌握meta,你就能無限複製更強大的東西。
這其實是出自於meta-programming,程式語言的概念,有的人把它翻譯成超程式語言,我則比較喜歡翻譯成「用來產生程式碼的程式設計手法」,意味著只要會這個,你就能產生許多令人驚豔的東西。
重點來了,為什麼最近大家開始在討論「元學習」呢?我個人比較喜歡翻譯成「後設學習」或是「學習的核心技術」,這便需要回推到認知心理學所提到的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功能了,因為此習法是基於此概念所發展出來的學習技術,而且是可以被無限複製的核心學習技術,這個是有腦神經科學基礎的學習技術。



這個學習技術,是基於「大腦功能發展」與「人類學習習慣」所發展出來的學習技術。之所以非常有效的原因在於完全合乎人類大腦功能發展,沒太大違和感,容易上手,在目前這個知識肥胖的年代,是一門超高效率的學習法,或許也可以把它叫做「高效率大腦學習法」。
後記,不要再跟我說什麼左腦理性右腦感性或是右腦圖像左腦文字的鬼東西,那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垃圾。大腦處理外界訊息很簡單,是全有全無的概念,一啟動便是一起動,沒有什麼只動左腦或只強化右腦的概念。

4/20/2016

55歲大叔職場真心告白:30歲後,還在等人拍手鼓掌,你就死定了 (作者:周鉦翔)

55歲大叔職場真心告白:30歲後,還在等人拍手鼓掌,你就死定了 (作者:周鉦翔)
一流團隊,一流觀點

有成就感的員工才會更加積極地投入工作,給員工成就感的企業才能吸引人才,這是鐵律。不管成績大小,員工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可以得到老闆的肯定,原因在於每個人都希望擁有成就感和滿足感,得不到成就感的員工很難有動力投入工作。

員工的工作都需要被長官肯定

認識多年的老灶是聞名海外、知名餐廳的行政主廚,最拿手的經典料理是北平烤鴨。跟我講了一段往事:「小周,你常在上市企業講授高效能團隊領導,我跟你說,我個人的經驗是帶人要帶心,『只要是人,都希望被人家肯定』,我在30歲的時候就知道了,只要掌握此,再難溝通的人,都無往不利」。我笑了笑「怎麼說?灶哥!」

「當我還是二廚時,我的烤鴨料理就已經爐火純青了,可惜仙仔看不到,老闆也看不到。你不是常說要『做人不要埋頭苦幹,要讓老闆知道你的價值』,我那時候還真的這麼做過。」

這還真的引起我的好奇心。

「某次招待外賓的國家晚宴,客人夾了一隻鴨腿給外國使官,卻找不到另一隻鴨腿,便問隨伺老闆『仙仔師,怎麼沒了另一條腿?』老闆火大衝到廚房詢問此事。」

慣看風雨的我也嚇了一跳,這樣的服務也太不到位。

「『我們買進來的鴨子都只有一隻腳!』老闆不信,我帶著老闆走到後頭倉庫檢查鴨籠。只看到鴨子真的只有一隻腳,老闆馬上生氣地用力拍手鼓掌,鴨子被嚇醒,馬上用兩腳站立,『這不是就有兩隻嗎?』」

聽到灶哥這麼說,我當場傻眼,我很好奇灶哥要怎麼圓這個謊。

「『老闆,對對對,只有鼓掌拍手,才會有兩隻腳啊!』後來,老闆對我很好,把我升為大廚,沒多久就取代仙仔成為行政主廚。」

先有共識,才有合作
不鼓掌,鴨子就只有一條腿 

可以想見,灶哥有多麼希望被老闆賞識。不管成績如何,下屬都希望被管理者看見,進而被肯定與支持。承認下屬的能力,讓下屬獲得成就感,這是團隊領導技巧很重要的一環。只要適時看見部屬績效,予以肯定,協助提升優點,改善缺點,部屬對管理者、團隊與企業會逐漸凝聚共識,貢獻己力於企業。

灶哥跟我分享的同時意氣風發,我卻在灶哥身上看到截然不同的故事。那次事件後,灶哥輾轉換了好幾份工作,浮浮沉沉多年後,終於在55歲成為料理界舉足輕重的主廚。我發現,灶哥25年來都在職場遊戲規則中打轉,總是等待長官、管理者的肯定,頻頻上演炒老闆魷魚或老闆炒自己魷魚的戲碼。


您的選擇是...
那天,灶哥主動分享的故事,讓我想了很多。「如果,那時候的灶哥,可以多想想個人願景,多以肯定自己與自我超越來經營人生、投資職業的話,現在會是怎麼樣的光景呢?」朋友,要選擇過怎麼樣的職場生活,您可以自己選擇。

4/09/2016

平時學習法(二):單點差異與小眾志向,更適合講打團體戰的現代職場



平時學習法():單點差異與小眾志向,更適合講打團體戰的現代職場 (作者:周鉦翔)

單點差異策略,對個人、對團隊都是正確且重要的命題

對個人來說,擁有單點差異的人更具適應能力。以成功學來說,在相對狹隘的世界裡,以較少的時間與力氣加以學習,最後成為頂尖人物的機會是較高的。以淘汰論來說,在這個經濟蕭條的年代,有單點差異的人更能面對經濟不景氣,因為你的不可取代性相對較高。簡單來說,以單點差異策略來經營職涯的人,較容易成功,也比較不容易失業。

職場、商場都是靠團隊合作的地方,這是一個打團體戰的時代。對團隊來說,擁有單點差異的團隊往往是高效能的當責團隊。高效能當責團隊的形塑重點不在於一堆天才攜手合作,而是成員是否能夠單點開花,彼此能力發揮到極致,同時互補有無,出現1+1大於2的實質效益。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6人團隊,每個人皆擁有一種單點差異能力,合作得當,勢必能帶來不亞於6種能力,甚至在人際化學效應下,會發揮出更多元的能力。如果團隊戰力是成員能力的相乘積,求得最大值的關鍵便在於組織一個每項能力都有普通程度以上的團隊成員。

若把普通程度定義為1,重點便在於不要有小於1的能力表現,相乘積便能夠大於1;在此基礎下,只要大家的能力至少為1.1,則1.1的五次方仍會大於1,若能力更高,相乘積也就更高,團隊戰力將以倍數來呈現。論及於此,大家應該會發現單點策略的價值與意義了。

如果我是一個團隊領導者,我會希望部屬擁有我所沒有的能力,而挑選合作夥伴便以此為基礎挑選即可,重點在於能隱藏不擅長的能力,禮讓舞台給更適合的人就好了。


小眾志向策略:人多的地方千萬不要去

單點差異策略是以人的單點與綜合能力的考量來區分,並進而設定終極目標;小眾志向策略,則是出社會後另類設定終極目標,不過,本質上是差不多的概念,只是從不同面向著手。簡單來說,我希望你能將眼光放在規模較小的業別或職種。只要是人,總是嚮往受歡迎的產業或部門,其實這是根本上的錯誤。時下年輕人,多把目標放在熱門的資訊科技產業,藉由磨練電腦技術,然後進到廣受歡迎的軟體開發部門,真的挺不聰明,對當事人來說,是極為不利的選項。不利的理由如下:

競爭過於激烈。光是為了我要活下去,競爭對手多、工作忙碌,就夠磨滅掉你所有的能量了,試問,如何有時間透過精進學習來提升自己呢?更不用說多花點時間去享受當下更美好的事物了,像是陪陪家人。

較容易成功。世界越小,以較少的努力與學習成為頂尖人物的機會較高。即使只是小池塘,都可以成為獨一無二的大魚,而價值可見一般。當成為池塘的大魚後,在既定基礎下去發展新的領域,成功機會更大

沒有下一步可言。我很喜歡豐田文化所提出的「一個時代,一種產業」的概念,當一個時代熱門產業大放異彩之後,之後或多或少都會走向衰退,我們該去思考的是「Now what, so what…」。當資訊科技業大放異彩的同時,如果只考慮著前仆後繼投入資訊科技業,大概就真的被打趴在沙灘上了。

我始終認為,設定目標,應該設定在其他部門。在新興行業別中,多缺乏以專業知識背景起家,以領導組織,管理團隊為武器的專業經理人,這才是較好的選項,成功的機會相對會比較高。

學英文,會帶來更多的機會?還是失去更多的可能性?

學英文,只要夠用就好

在此,我要破除一個台灣人普遍擁有的迷思:學英文。經常在企業內訓上課,多數夥伴都會認同學英文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對社會人士而言,這真的是一個錯誤的選項。我的意思是學英文重不重要根本是錯誤命題,該思考的是究竟要學到什麼樣的程度?根據多年觀察,商場上所需要的英文能力,絕對不是日常閒暇時間可以學起來的,更不是求學生涯讀得多專精可以學起來的。他需要的是直接學習法,也就是實戰經驗。

我始終認為,學英文夠用就好。理由很簡單,步入社會後,人生有三種成本是一定要考慮的,時間、機會與錢。花時間、花錢來學英文根本上就有待商榷。我只問三個問題就可以回答你的疑惑了。
  • 30歲後,花了大量時間專研英文,會得到比較多工作機會?
  • 30歲後,花了大量時間專研英文,會讓你成為超強的英文神人?
  • 30歲後,花了大量時間專研英文,其他能力便可以無中生有變得很厲害?

如果有時間學習英文,更應該把時間拿來開發其他能力,除了英文,還有許多值得學習、理應具備的能力。如果,萬一你想要真的學好英文,我的建議是「自助出國留學」或「去國外自助住一陣子」,請把自己逼到極限再去國外居住,你會超快速的把英文能力提升到想像不到的層次。如果是家人供養去國外學習呢?充其量不過就是養老般浪費生命罷了。


這兩篇文章,都是在討論目標設定的議題,也就是開始學習錢的準備工作、想法澄清與選定方向的基本考量,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始來看看「平時學習法」可以怎麼做了。

平時學習法(一):善用單點差異創造個人價值

平時學習法():善用單點差異創造個人價值  (作者:周鉦翔)
單點差異策略才是王道

平時學習法才是人生得以延續發展的王道

平時學習法,強化的是人的素養、底蘊。平時學習法,是影響著未來至少10-15年發展的終極學習法。既然平時學習法這麼給力,卻少有人可以實現呢?原因有三:

很難設定目標。相較於戰時學習法目標單純具體,平時學習法很難將目標具體化,當然,目標進行也不易建立起來。

無法模擬預演。相較於戰時學習法有許多的模擬演練,甚至分析目標形成對策,平時學習法很難找到類似模擬考的替代品,故難以判斷個人學習進展,誠如踩著懸崖一線天般的難以臆測。

時間冗長。不可避免地,也是最麻煩的地方,沒有35年,不易看到成果。即使有個10年,也要經常保持達成目的衍生之成就感與彈性,藉此激發腎上腺,得到一往直前的動力。

即使是大便書,也有它的價值


對我來說,有了以上三者認知後,才有資格進入平時學習法這個命題。相較於戰時學習法的目標明確,平時學習法的目標設定更不簡單也更重要,是每個社會人士一定要去完成的功課。我必須說,出社會後的學習遠比考試學習還要來的有趣,還記得我很苦悶的完成博士學位的那幾年,最大的嗜好便是瀏覽雜書(只要與論文研究無關的皆會被歸類為雜書),最常瀏覽雜書的時間則是如廁,所以這些書也被我戲稱為大便書。但現在想起來,正因為有這些大便書的紮實學習,現在反而為我的人生加分不少(1)

基於此,我也才發現戰時學習法與平時學習法各有其價值,但若以人生這回事為基礎來考量,後者遠比前者貢獻了更大的決定因素,尤其是身處學歷無效化的年代,擁著一張文憑、不思進取走天下的時代真的已經過去了。真正值得注意的是,找到自己喜愛的領域深耕實耘,遠比文憑與證照要來的重要。為了補足自己的大目標,而集中心力往前邁進,如此學習法,至少會讓我們比為了考試而學習更有趣,達到小目標、中目標的同時,所衍生而來的成就感、充實感與愉快感,也會比考試學習的快感高出十倍甚至是百倍。如此快感,相較於收入(錢,註2),應該可以激起我們勇往直前的動力吧!

天才是神話,更是天大的笑話
不要當天才

我必須說,長年沉浸在心理學研究中,與其關注天才,我更在意的是個別的差異性。沒有人是天才,天生樣樣精通,故菁英教育注定是段笑話(3)平時學習法的目標設定的關鍵在於「單點差異」策略。簡單來說,就是以單點取勝,更確切的說,只要強化自己擅長的能力,甚至是別人不行而你可以,也就是非你不可的能力。唯有緊扣著這個重點,人生才不至於浪費時間白活。

1,我必須承認那幾年的學術紮實訓練,強健了我許多思考習慣,也鍛鍊了許多決策判斷的理性思維,同時也保留了身為人的那份溫度觸感,畢竟我還是個心理人。但我也必須承認,當時學習的那些學術語言與相關研究結果,對於目前志向不在成為一個學者的我來說,幫助相當有限。但我仍必須強調,在硬、軟與巧實力三個範疇中,心理人專業素養的紮實訓練的正向影響很強大。

2,我是個實事求是的人,工作當然有很大原因是為了錢,只有擁抱理想,滿腔熱忱是不可能成事的。不過,我也常常問自己,除了錢,工作的價值還有哪些東西,相較於錢這個超級不可控因素(工作超級投入也不一定會增加,因為決定權不在自己手上),找到自己認同、可以控制的因素才是王道。

3,這世上其實還是有妖孽級的天才,我在研究所生涯中,就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合作夥伴,每天從早到晚都在研究室魔獸爭霸,上課多在補眠,但碩士班三年,他永遠拿第一,對於一堆紛沓繁雜的統計訊息,他總有辦法快速理清思緒,找到最佳解。但,也僅止於專業知識層面,生活知識上則是其他故事了。


4/08/2016

戰時學習法(四):團結力量大

 戰時學習法():團結力量大 (作者:周鉦翔)


我想要來分享一個歐美大學教育很普遍,台灣大學教育卻甚少出現的東西,那就是讀書會,也就是學習夥伴的重要性。比起關起門來自學,與同伴一起學習更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正確地說,台灣大學教育裡面其實是有的,諸如共筆,便是讀書會的產物。只是台灣讀書會過於考試導向,導致大家聚在一起只討論「書上寫的是什麼意思、課堂老師教的會不會考」之類的,說穿了聚在一起只是為了一起研究如何準備考試,說來真是可惜。

我自己曾經參加過的讀書會,非常的有趣。老師只發了幾個指定閱讀的案例回家自修,當大家各自閱讀完後實際案例後,再組成4-5人的讀書會,彼此交換意見。在意見交流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自己沒有想到的觀點,這些觀點常讓自己有豁然開朗或大吃一驚的靈感,常常都收穫豐厚。可惜這樣的讀書會,在踏入社會後便很少見了。正因為如此,我認為出社會後才真的應該要組織讀書會,就特定主題,盡量多元、異業交流,應該可以產生更大的學習效果。

頻率也不用多,1個月舉辦1次也就差不多了。因為彼此熟悉,每個月決定1本指定閱讀的專書,大家在集合起來,隨意交換意見與想法,偶有小酌也很不賴。粗略估計一下,若一個月好好閱讀1本書,1年就有12本,持續5年下來便有60本,10年下來就有120本了。持續就是力量,這也是憲哥分享過的,滴水穿石真正厲害的地方是時間太厲害。只要持續的越久,越能產出無法估量的學習成果。

除了前面提到的好處,讀書會還能帶來三個好處:

絕對不會浪費時間。讀書會是一種超有效率的節能學習法,無論以何種方式將大家聚集在一起,只要眾人集合在一起學習,互相交流才有學習效果,如果讀書會的成員可以日益充實,一定可以引起更多學習的欲望。

可以拓展人脈與蒐集資訊。以一己之力拓展人脈不容易,只要增加一個朋友,就能發揮數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讀書會的成員皆是一時之選,舉辦讀書會的同時,自然就能維繫人脈。不過,維繫人脈只是附帶的,更重要的是彼此關係深入經營與用心維持,而在讀書會持續下去的同時,也自動地經營這樣的關係。

可以邀請到許多重量級嘉賓參加。平常無法以個人名義邀請到的人,如果邀請其擔任讀書會的來賓,多數會答應,而且,還能在現場聽到嘉賓的親身分享,光此便值得了。

出社會後,這兩年,我參加了一個類似讀書會的共學團體「憲福講私塾」與「超級簡報力」。在憲哥與福哥用心經營與維繫大家的付出中,在多次聚會中,除了上述提及的讀書會好處,我發現更多不同的學習與收穫,而這也是接下來我要分享「平時學習法」的概念。

鎖定一個主題,集中心力學習藉由課程開辦,大家可以圍繞著共同主題深入學習與交流,激盪更多的可能性,持續保持自我成長的慾望與動力。

走出門外,試著用自己的雙腳到處走到處看不再只是待在書房或辦公室,會四處走走,也會彼此交流,藉由資訊分享與交流,讓生命經驗與學習得到最大化。

接觸一流人事物我經常提醒自己,我接觸到的人都是一流人事物,我也要能拿出一流人事物的標準才行,時時精進、提升自己。

持續參加正式與非正式的講座與研習聚會不再只是聚會,而是分享諸多心得、近來所學與新知的;當然,吃吃喝喝也不少就是了。


大量閱讀書籍。這是最基本的學習法,透過大量閱讀、好好內化與向上提升,收穫會更多。

4/07/2016

戰時學習法(三):落實時間管理才是成功的關鍵

戰時學習法():落實時間管理才是成功的關鍵 (作者:周鉦翔)
時間管理才是王道

不管是戰時學習法,或是後面我會提到的平時學習法,時間管理都是最重要的環節。好的時間管理,可以讓我們知道執行狀況,也就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進而思考差距怎麼縮小。好的時間管理有5個原則必須遵守:

由遠到近,由大到小,積少成多。目標擬定需要由最後一天(deadline,死線)將執行時程逆推回來,此即由遠到近;時程中需要包含月、季、年、二年、三年等目標,目標則是根據最後的大目標,依序拆解為中目標、小目標,此即由大到小;而每個小目標的完成,會演變成中目標,進而囊括大目標,此即積少成多。

請保有彈性時間。在死線之前,請一定要保留彈性時間。這是計畫執行由還不錯變成優秀的一個關鍵,透過彈性時間的修飾微調,讓我們的表現臻善。

每個時段確實規劃,清楚執行。考量戰時學習法的時間特性,我們需要以周來區分,以時段來規劃。考量人類大腦注意力持續長短與個人經驗,一個時段建議以1.5小時到2小時來規劃,依此規畫下來,一天至少便有4個時段可供安排。而在內容難度方面的安排,請一定要量力而為,過於困難或過於簡單都會帶來不好的影響;難度設計上,建議必須要努力一下才能完成,才會有自我肯定與回饋效果。另外,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倘若在時段結束內,無法完成既定規劃,請直接執行下個時段預定計畫,並於當天計畫全部執行後,重新調整內容多寡與難易度,一次一次修改,慢慢地找到最適合自己學習的內容資訊量、抓到個人學習的節奏感,提升對自己的信心。
時間管理表

遵守N字法則。請根據事情重要性與急迫性將未完成計畫進行分類,考量執行優先性,請先以急迫而重要的事情為修先考量,再以重要而不急迫的事情為次要考量,接著是急迫卻不重要的事情為第三考量,最後則是不急迫也不重要的事情為最末考量。



計畫執行內容的性質保有多樣化。人腦對於相類似的外界刺激,會隨著時間增加,在辨識與運用外界刺激的反應時間會延長,一旦陷入此困境,我們可能會感到無聊、想睡覺、疲倦,甚至排斥,會降低我們的學習效率,反而出現事倍功半的情形。





順帶一提,落實時間管理,可以讓我們時時監控個人改變狀況。個人表現理想,別吝於肯定與犒賞自己,倘若表現不理想,請記得思考如何縮小差距,而不是思考差距怎麼來的,兩者有根本命題上的差異性,後者的重點在於形成差距的原因探討,就好像家裡廚房水管破洞漏水,我們卻雙手插腰,思考為什麼水管會破洞漏水,後果可想而知。前者的著眼點聚焦於問題解決的策略與過程,比較像是誰管它為什麼會破洞,重點是趕快換掉破掉的水管。戰時學習法也是如此,如果發現需要進行調整,不要疑惑與猶豫,請相信個人直覺,在不影響大目標的前提下,趕快進行調整才是真良策。